魂牵“北上无音讯”——来自长征英烈后人们的思念(3)
分类:经典语录 热度:

  多年以后,刘瑛终于替奶奶完成了生前未了的心愿。她渐渐懂得了这个用瘦削的双肩苦苦撑起整个家的女人,也渐渐明白,奶奶那看似怨怼的话语,胜过这世间最美的情书。

  

  传承:永远向前,只为血液里流淌的红色基因

  枝繁叶茂的松树,矗立如塔。

  85年前的一个夜晚,瑞金叶坪乡华屋村,17双手紧握,高捧水酒,仰头饮尽。

  那一天,妻子即将临产,26岁的丈夫华钦材接到了红军集结出发的命令。

  痛别爱妻,华钦材与村里其他16位红军华氏兄弟来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并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随即奔赴沙场,一去不返。

  每逢清明,华钦材的遗腹子华崇祁都会在这17棵“信念树”下,祭奠逝者。北上后杳无音讯的父亲,可供凭吊的遗物只有墨盒、毛笔架以及一杆毛笔、一本泛黄的本子。

  每当想念父亲时,他就拿出来看一看,或者到后山走一走,摸一摸当年父亲种下的松树。

  树,寄托着念想,也见证着80多年的山乡巨变。

  走进华屋村,66栋客家新楼和一旁7套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对比鲜明。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华屋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华崇祁家的墙上,贴着一张光荣脱贫证书,孙女也考上了大学……他想,在梦里再梦到父亲时,一定要把这两件好消息一一向他诉说。

  树,在风中絮语,传颂着世代绵延的红色基因。

  长征,是时代留给赣南这片热土血脉相承的烙印。如今,走过80多年风雨,一个又一个红军的后代,传承着祖辈的长征精神,续写着祖辈的报国传奇。

  如果不是那场意外,钟永春就有望很快实现自己最大的心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018年5月30日,雷雨交加的夜晚,这位赣州市会昌县小密乡扶贫干部骑着摩托车从贫困户家中返回乡政府,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

  钟永春的曾祖父钟同桂1934年长征北上,再无音讯。80多年后,年轻的后来者,把同样的青春热血洒在脱贫攻坚的战场……

  在于都,以长征、红军、长征源命名的学校、街道、场馆比比皆是,长征精神与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里流淌。

  

魂牵“北上无音讯”——来自长征英烈后人们的思念

  长征源小学师生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参加清明祭扫活动(2018年4月4日摄)。新华社发(长征源小学供图)

  路过于都县长征源小学的人们,常常会被一阵阵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凄婉忧伤的唢呐声所吸引。

  2012年7月,长征源小学成立了“红娃唢呐艺术团”,一群身穿红军服、头戴八角帽的“红娃乐手”学起了《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等经典曲目。

  “当年我的曾祖父就是吹着唢呐送村里的年轻人参加红军。”于都唢呐传人刘家盛说,希望孩子们能用唢呐演绎、纪念当年红军渡河长征的悲壮场景,守护这段红色岁月的记忆。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

  介支个再回山?”

  每每唱到此处,刘瑛任由眼泪汩汩流下。

  找到了亲人的下落,绵延不绝的思念仍在继续流淌。

  随着合唱团走遍长征沿线的刘瑛,慢慢找到了祖辈慷慨奔赴战场的答案:“心中有理想、有信念,就再没有什么能阻挡长征胜利的脚步。”

  秋日的于都河,深沉安静。它收容峰峦重重的倒影,也收纳层层叠叠的光阴,80余年的时间仿佛凝滞在这缓缓流淌的河水中。

  他们曾经年轻,也将永远年轻。

  

  文字记者:陈聪 赖星

  视频记者:刘彬

上一篇: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已!15句人生励 下一篇:缘分让我遇见你,感觉让我喜好你,思念让我记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