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饼干”带来警句灵感 “孔夫子说”融进美(2)
分类:名言警句 热度:

一些美国学者经常在其文章中引用中国谚语,在许多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网站上有专门介绍中国谚语的网页,例如“40条有关生活和成功的中国谚语”“8条可以帮你做出更佳财务决定的中国古代谚语”“每个企业家都应该阅读的6条中国谚语”等。美国人约舒华·肯农在其网站设置专门刊登有关中国谚语的网页:本周中国谚语智慧集。

相比媒体和知名学者,普通美国人在引用中国谚语时就“业余”得多,如果随机问一名美国人,他可能一句中国谚语也说不出。夏威夷大学亚洲学系教授、美国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郝忠明(Eric Harwit)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人以为他们会的中国谚语,其实很多是从中餐馆的“幸运饼干”(签语饼)上学到的,殊不知那是厂家乱编的,跟孔子、中国没什么关系。

“幸运饼干”是美国中餐馆一个约定俗成的服务项目,餐后服务员拿来一个装有饼干的小盒子,让客人抽取。这种饼干外形类似一个两头折叠的饺子,里面塞有一张纸条,多为预言、祝福或哲言。“幸运饼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当时生活在加州一带的华人乐于用这样的方式为客人“占卜”,后来逐渐渗透到美国社会。《环球时报》记者有一次在美国中餐馆抽了一个,上面写着“每个人都觉得有你当朋友真好”。

郝忠明说,除了“幸运饼干”,美国人对中国谚语、名言的了解更多源于中国的功夫电影,里面的一些中国角色会有这方面的台词。

认知偏差——着迷于古老文化,却不了解现代中国

“多数美国人并不知道秦始皇、康熙等中国历史人物,所以看似和中国有点关系的话,他们都想当然认为是‘孔子说的’”,郝忠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美式幽默”,“我们常常以‘孔子说’开头,假装某些话语出自孔子以示幽默”。

在伊万卡错用中国谚语引来热议后,撰写过中国谚语书籍的美国学者何乐礼表示,汉语中的谚语和警句比其他任何语言都要多,声称一句引言来自中国古代文明,听起来更可靠。他还呼吁公众“放过”伊万卡,“将此当作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彩和智慧的契机”。

《环球时报》记者在美经常参加论坛和研讨会,注意到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对中国名言的掌握和应用确实熟练灵活。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名言富于哲理,言简意赅,对他们的讲话和文章的论点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美国著名网络杂志《石板书》曾刊文解释中国谚语为何在美国社会特别是商界流行,提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孙子:经理人“兵法”》《孙子和商业艺术》等书籍非常畅销;中国格言警句有时比复杂的幻灯片演示更通俗易懂;在容易引起争议的时代,CEO们喜欢借用经典谚语来为自己辩护。

《环球时报》记者曾采访过多位美国资深亚洲问题专家,发现他们的办公室内不约而同地挂着写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横幅。在美国,中国的四大名著、《论语》等是读者了解中国的主要古籍,但对美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却是《孙子兵法》。美国大学很多学科教授将其列为推荐或必读读物,美国《历史频道》曾专门制作纪录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已不再是语言修辞上的,而是思想层面的。

但必须注意到,根据前述那两名俄罗斯学者的研究,融入美国社会的中国谚语,多是那些本义更符合美国社会价值观或价值观需求的谚语。比如美国作为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社会,在需要强调集体主义时会引用“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类谚语。中国谚语融入美国语言文化,更多是因为谚语本身的功能性,并没有展现出英语对历史人物、中国时代的过多偏好。

还要注意的是,美国人着迷于古老的中国文化和智慧,但对现代中国了解不够。郝忠明对此表示认可,他说假如问一个美国人“提到中国最先想起什么”,多数人会说“长城”“功夫”,很少有人会想到“移动支付”“高铁”,“美国人印象里的中国与现实里的中国相差至少数十年”。

郝忠明说,时至今日,美国人对中国的固有认知还是“勤劳”“世界工厂”,他们知道衣服、玩具等生活用品产自中国,知道像“苹果”手机这样的美国品牌产品里有中国生产的零部件。有的美国人会抱怨中国抢走了“制造业”,却看不到现代中国的创造力,对众多杰出的中国高科技公司一无所知。“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危机,中国的古老文明和现代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上一篇:准备参加国考的看过来:申论备考名言警句[带着 下一篇:这个门卫不一般,两年在小黑板上写下数百条名
猜你喜欢
各种观点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