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沁文是山西省一位普通的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1978年冬,他受到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学理论启发,写出《农业系统工程·农业学》初稿,并以书信的形式寄给钱学森,希望得到指导。
两个月后,张沁文收到钱学森的亲笔回信。从此,他们经常通过书信交流观点、研究学问。
1980年3月,钱学森赴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时,在太原会见了张沁文,并主动提出与之合作,为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系统工程普及讲座撰写《农业系统工程》讲稿。
这一天,钱学森在太原一共只待了3个小时,和张沁文谈话就花了1个多小时。
钱永刚说:“当年这个年轻人觉得为了这篇论文,花费了钱学森太多时间,想把他的名字放到前面。但父亲认为自己只是文章的修改者,坚持把姓名署在张沁文的后面。”
在钱学森的帮助下,张沁文最终在农业系统工程的研究中,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
一把破芭蕉扇打了3个“补丁”
一些细心的观众在展柜中看到一把打了3个“补丁”的芭蕉扇,它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复制件等放在一起,感到十分好奇。
钱永刚介绍,父亲在生活上要求比较低,过去到了夏天,他一直用扇子,扇子用坏了,哪儿破了哪儿补。开始是他自己粘,钱永刚也替父亲粘过。
更有意思的是,钱学森一生做事严谨、认真,哪怕是像粘扇子这样的小事。钱永刚说:“你要是给他乱粘,他不高兴,还批评我,‘你就这么干活儿?’那我就动点脑筋,把它粘得很规整。扇子虽然破了,但是补上要像样子。”
一直到2000年,钱学森家才装上空调。
钱永刚还记得父亲用过很多年的一块手表,不是什么进口名牌,而是国产的“上海牌”。“他从美国回来时戴的一块瑞士表,用了很多年坏掉了,拿出去修也没修好。后来他就买了一块‘上海牌’。”
“导弹概论”手稿等
13件实物亮相
本报讯(记者黄征 通讯员卢奕 实习生程婷婷 徐婷)昨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在汉开幕首日就吸引了不少观众,一些大学生看完展览后激动不已,纷纷与专程来汉的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合影。
2011年11月到12月,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由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分别在北京等地举行,吸引了近30万名观众。经过两年筹备,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今年再次推出全国巡展,武汉站是第四站,免费开放时间持续到9月5日。
昨日来汉的钱永刚介绍,该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部分,共展出13件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导弹概论”手稿,是1956年钱学森为导弹技术培训班撰写的“导弹概论”讲义,它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奠基之作;“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是钱学森1965年提出的及张爱萍批示、聂荣臻意见和呈送周恩来总理的报告;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展览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
钱永刚评电影《钱学森》
主演很努力 剧本一般
去年,由陈坤、张雨绮主演的电影《钱学森》在全国公映。昨日,钱永刚在汉评价:“陈坤演得很努力,但剧本一般。”
去年3月上映的电影《钱学森》,投资6000万元。开拍前,剧组在征求家人对演员的意见后,钱永刚专门去了一次西安,按照导演的说法,之所以选陈坤出演钱学森,是因为他眼睛里有戏。
但看过电影后,钱永刚说,陈坤还是很努力地想把钱学森这个形象搬到银幕上,但问题在于,这个剧本能不能如实、深刻地反映钱学森?他认为:“如果编剧对科学家不了解,跟工程师也没打过交道,你怎么去写出反映科学家气质的电影剧本?”
钱永刚说,过去有的电影用化名来反映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这部电影用实名,只能是一次初步尝试,“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记者黄征)